
讲座现场(一)

4月2日晚,上海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向平教授应邀来到学院。李教授早在2006年10月受聘为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社会发展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此次是第二次来到学院与师生们交流,他对学院在两年间健康快速发展取得成就表示祝贺。随后,李教授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当代中国人的信仰重建》的学术报告,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陆丹教授主持报告,党办主任王永波出席。 全球化形势下中国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要做到社会发展有价值支撑,就要讨论文化如何配合经济社会发展。当代中国人面临着一个信仰关怀问题,个人的信仰关怀、以及与其他人信仰关怀的如何互动、沟通、认同,这些问题与和谐社会发展、中国文化走向全球密切相关。李向平教授从中西方不同的信仰结构出发同师生们谈了他对中国人信仰的思考。他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现象为例分析了中国人的信仰特征,并指出,把握中国人的信仰,要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中国人的信仰特征是随着时代与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在不同时期体现着不同特点。从中国社会现有的信仰特点出发来看中国人的信仰现状,当代中国人的信仰信仰呈多元化、私人化、民间化,而不一定与宗教紧密相关。李教授将信仰与迷信、信仰与宗教的关系作了详细地阐述。总的说来信仰与宗教有联系,但又不完全是宗教信仰。通过对各事例的分析,李教授指出信仰的实际上是一种终极关怀。报告中李教授谈到了中国信仰的四重结构,并对中国人的信仰危机和信仰重建进行了讨论。他指出中国人的信仰发展和进步建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层面上,在我们独立思考、自主选择、艰苦奋斗的基础上。 最后执行院长陆丹教授为大家对讲座进行了解读,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信仰的选择和建立,李教授的给了我们独到的见解,如果我们套用西方信仰模式来对中国人的信仰进行评价,可能会产生很多不适应。然而从中国本土化视角分析,我们会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刻地认识。李向平教授的讲座对于当代大学生如何建立正确的信仰,给了大家很深的启发。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以什么的生活意义来指导自己的生活,是每个人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