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t望》刊发陆丹校长的文章――《孔子学院与国家形象》

发布时间:2014-12-11浏览次数:0文章来源: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摘要:

  孔子学院应结合碎片化的现象,借助课堂,走出课堂,把教学重点放在增强中国文化融入当地社区的适应能力上,增强孔子学院的“融入”功能,扮靓美丽中国海外形象。

   
  今天的世人,不管是国人还是外国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常常是通过一些碎片化的现象来观察世界、认知世界,形成自我判断、价值认同并开始按立场站队的。对于现实中遇到的各种碎片化的现象,承担建设“美丽中国”责任的有关方面既不能等闲视之,也不能坐等改变,而要因势利导,善加运用。

  碎片化现象影响国家形象

  由于国际合作办学的需要,近十年,笔者经常到欧美和亚洲的多个国家的大学访问和交流,在海外观察到四个值得注意的碎片化现象,并思考了相应的对策方法。这些方法成本不大、方式简单,易于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美丽中国”的海外形象。

  碎片化现象一:关于海外中餐馆。

  衣食住行是世人观察和感知世界的重要方面。伴随全球化进程,中餐、日餐、印度餐等已成为欧美人西餐之外不可或缺的饮食选择,几乎在每个国家、每个大城市、每个突出区域,都有中餐、日餐和印度餐的餐馆布局。但是,据笔者观察,中餐馆和日餐馆是有所差别的。日餐的菜式、餐具、服务标准化程度高,餐馆卫生条件稳定,日本文化元素也十分突出。反观中餐馆,在这五个方面表现得参差不齐,其中一些在卫生条件和服务质量上存在很多欠缺,给中国形象带来了直接的负面影响。

  现象二:关于中国留学生。

  近十几年,中国海外留学生开始趋于年轻化。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乃至于溺爱、独生子女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偏颇、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中普遍淡化的对子女独立人格的培养等等因素,造成年轻的中国留学生(特别是本科层次)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独立生活能力弱,独立成长意识差,反而用消费攀比、炫富来自觉不自觉地掩盖因独立生活能力不足而产生的自卑心理。他们的高消费、炫富乃至逃课、作弊行为已经在所在国和所在学校引起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使“美丽中国”的海外形象大打折扣。

  现象三:关于海外的第二代、第三代华人。

  第一代华人漂洋过海谋生,实属不易。在欧美人种占多数的国家,华人要能够取得平权(有投票权并不能反映实际平等),能够在实际社会生活中赢得融入主流社会的地位,难上加难。不少华人在海外的生活实际处于东西(中外)两种文化的夹缝之中。许多华人家庭坚持中文教育,不止是对家庭姓氏和情感的遗传诉求,也不止是为了通过学中文多一条谋生、经商、发财致富的路径,潜在的,还有对于祖国难舍的依恋需求。如果说海外的第一代华人在所在国受排斥时还可以从对祖国和故土故人的依恋中获得安慰,那么,第二、第三代华人则因为生长环境因素对所在国和祖国的认知双重不足而受到有意无意的双重边缘化,其夹缝状况和感受并未随中国经济增长和实力增强有太多好转。他们要想成功,需要付出更多努力,要减少艰难,最简单的方式是选择一边倒站在所在国一边。

  现象四:关于孔子学院的学术交流。

  孔子学院基于自身理念和工作任务设定了一些学术课题,与所在地外国教授开展交流。这种由中方主导的交流方式是必要的,但是在基层具体操作中,有时意图过于明显,也造成了交流的形式化和对方对中国文化交流善意的误解。

  要化解这些碎片化现象,使之不给“美丽中国”海外形象带来负面影响而成为加分因素,建议通过增进孔子学院的融入功能来加以实现。

  破解碎片化现象困境

  国家把在世界各国建设孔子学院作为一个宣传中国形象、增强国际合作的重要途径,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汉办”)和孔子学院总部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影响力不断提升。不久前,“汉办”许琳主任在一次讲话中提出,孔子学院的教学重点要放在增强中国文化融入当地社区的适应能力上。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调整。站稳课堂来传授汉语、宣传中国传统美德、介绍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是孔子学院实现历史使命的第一步。这一步虽然还远没走完,但现在有必要特别结合上述碎片化的现象,借助课堂,走出课堂,落实“汉办”提出的孔子学院的融入功能,扮靓美丽中国海外形象,同时帮助孔子学院获取所在地的更大欢迎,取得更积极的话语权。

  针对碎片现象一,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延伸,以中外大学都能理解且易于操作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方式,对所在地中餐馆施加正面影响和引导。国内优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介绍了中餐,也展现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孔子学院可将此片作为中国文化教学的一个课堂资料,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到所在地中餐馆去体验,并对中餐馆按照前述的五个方面进行打分、评级。为提高评级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汉办”可联系国内的餐饮协会,与各地孔子学院共同建立世界中餐馆评级网站,把孔子学院的课外教学实践成果展示出来,形成宣传效应。这样,看似只是开展了一种学生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但潜移默化之中,可以正面影响和引导世界各地的中餐馆形成规范标准,提升品质,以海外中餐馆的形象转变提升中国人的形象。

  针对碎片现象二,在各地孔子学院建立中国留学生学业辅导和咨询中心(可与所在校相应咨询机构开展项目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关爱活动,帮助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形成稳定而良性的海外学习和生活行为。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将中心的咨询和关爱活动传播出去。传播的过程,就是传递中国人遵守所在国的法律、公德、习俗的愿望和树立中国人良好形象的过程。

  针对碎片现象三,各地孔子学院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帮助当地华人的第二、第三代获取中国资讯,获得到中国访问、实习、就业的机会等。第二、第三代华人虽是华裔,但却是“外国人”,值得针对性开展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可以增强他们与中国的双向交流,培养他们对中国的感情。他们的“中国认同”和“以身作则”示范效应会更好。

  针对碎片现象四,可以授权各地孔子学院向所在地外国教授征询交流话题,然后由“汉办”组织国内立场坚定、学术过硬的学者专家对这些话题进行研究和评审,形成中方交流时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然后交由孔子学院在具体的学术交流活动中落实。这样无疑会增强当地教授对孔子学院学术性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信赖感。

(本文刊载于2014年第30期《�t望》杂志文化专栏板块)
 
原文阅读链接:

《孔子学院与国家形象》 http://www.lwgcw.com/newsshow.aspx?newsid=36145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