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所热爱的东西,有的人喜欢边打游戏,任意念在游戏的虚拟世界里披荆斩棘;有的人喜欢徒步,挥汗如雨一步一个脚印地丈量脚下的土地,而我,喜欢骑行。
每一个热爱骑行的人心中都会有几条注定要骑的路线,这些路线要么风景秀丽,要么充满挑战,要么意义非凡,总之,对骑友们有魔法般的吸引力。就国内线路而言,西藏永远是一个神圣的地方,让众多骑友魂牵梦绕――川藏线、滇藏线、新藏线、青藏线,一条条路线被开辟出来,只为心中的胜境;湖泊环线――青海湖、太湖、洱海,顺时针环完一圈,生活似乎也会圆满;岛屿环线――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国内三大岛,挨个打卡像极了游戏的打怪升级……
我的骑行之路是从海南岛开始的,因此对环岛屿骑行有特别的情结,而台湾,因其特殊的历史和地理,更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越发吸引我。中学时因为喜欢地理而对台湾的自然山川有了向往,课本中的日月潭、阿里山,成了心中抹不去的念想,给年轻人躁动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时间在学校、宿舍之间匆匆流走,转眼间到了大学,社会学专业的学习让我对台湾的社会结构、少数民族文化等问题增添了好奇。也许是“纸上得来终觉浅”,从书籍资料和新闻报道中了解到的台湾已经不能够满足我的好奇,我更想亲身看一看台湾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事实证明,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的台湾之旅终于在假期成行。赴台之际恰逢春节,也正是这个时间,让我更深入得感受到了别样的台湾风情。
我想出去走一走,看看不同的世界。
出于种种历史原因,台湾和大陆的交流始终处在时紧时松的状态,而一母同胞的血脉牵系,让民间交往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骑行路上,见到骑友大家都会互相交流一下,遇到三个大陆的,更多的还是台湾岛内的。大陆来的骑友,都是冲着对这一片土地的好奇,千里迢迢来此圆梦的。更多人是在吃饭、住宿或者游玩的时候产生交集,此时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聊聊两岸的话题。其实因为口音的问题,一开口大家就知道你是大陆来的,猜都不用猜。于是常常发生如下的对话:
“你从哪来?”
“四川,您知道四川吧?”
“知道啊,你们很能吃辣哦。”
“嗯,确实比较喜欢吃辣。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四川其他城市或者特色吗?”
“额……上学的时候都学过,现在都忘了。”
本着宣传大陆,介绍大陆,增加了解的目的,我都会乐意向他们讲解我的家乡,推荐大陆城市。然而这样一个简单的话题,一路上同多少人交流过我已经记不清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大家统一的答案基本就是四川人爱吃辣,其他嘛,还给老师了。省会成都不了解,国宝大熊猫想不起来,这是多么深的隔阂才能导致的结果啊。这是没有去过大陆的人的反应,有的人去过大陆。在港仔村遇到一个阿姨,两岸刚恢复交流的时候去过广西看桂林山水,到过湖南领略张家界的美景,但是这几年因为年纪大了,工作也比较忙,所以好几年都没有去过大陆了,对大陆的人和事都已经模糊。大陆这几年的发展更是蒸蒸日上,几年甚至是十几年前到过的大陆,现在早已经旧貌换新颜了。这些了解让我理解了前段时间很火的茶叶蛋梗这样的话题为什么会有市场,说到底,还是因为隔阂带来的陌生。
有些事尽管大胆去做,剩下的交给时间。
每次有人听到我一个人去台湾环岛时都会很惊讶,一个人去,你不怕吗?遇到这个怎么办,遇到那个怎么办?太多所谓“周全”的考虑,让多少人梦失足前。骑行当中肯定会遇到许多问题,最常遇到的可能有扎胎、迷路、坏天气等,但不是所有问题都会一起遇到,即使路上这些问题都遇上了,首先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其次,就算点背遇到了,也都是可以解决的。通常一次骑行(旅行),换洗的衣服鞋子这些生活必需品大家都会准备,骑行只是多了一样保障装备,打气筒、备胎、修车工具等,一个驮包都解决了。小时候,我们有可以依赖的父母,而当我们上了大学,到了陌生的城市,没有亲人朋友,不是一样的和这座城市建立了联系吗?饿了就去找吃的,渴了就去买喝的,遇到困难就去找朋友帮忙,问题总会迎刃而解。所以,想做什么就大胆去做吧,时间会教会你一切。
日常迷路的寻路人
由于自己是个路痴,所以环台旅途最大的挑战不是体能、不是爆胎等机械故障,而是如何找到自己要走的路,东部路少城市小还好,西部城市大路多且复杂,一旦入城就经常绕圈。刚到台湾,由于不会看当地的路牌,用的导航还是不太适用百度地图,结果绕了不少路。第二天从台北出发打算去基隆,如果根据导航的路线走,就都是沿着城市的“最近”路线走,这不是我要的路线,我想翻越阳明山从北走海岸线过去,于是先导航到了阳明山,上山后遇到大雾加雨,能见度不足十米,路长得还差不多,导航再一次崩溃了,也没有游人能帮我指路,出师不利啊。最后还是在公园管理员的悉心指导下我才走了出去。提到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这样的说法真的一点没错。每当我迷路问路人的时候,他们都会热情地帮我指路,甚至直接带你到目的地。去基隆路上迷路,阿姐放下自己的事带我几公里找到我要找的车店;从苏澳出来,差点走到快速通道(非机动车道)上,是一个对老夫妻领我走到了苏花公路的入口,期间一个老爷爷听我在问路,“生气”地向我招手喊道,“你要去啊?!”(责怪我问路没有问他);环岛结束,没有了单车,我更加迷茫,心里无比的慌,感觉世界都乱套了,我不知道该怎么转车去目的地,随口问了一个在路边发传单的老奶奶,“您好,请问去xx怎么走。”她年纪比较大了,不清楚怎么走,很抱歉地跟我说不知道,其实该说抱歉的是我啊。结果她没放弃,转身向路过的一位女士问道,“小姐,这位先生要去xx,您能帮助他一下吗?”我一时感动到不知道说什么才好,除了感谢还是感谢。
一波三折的年三十
当日的行程是从花莲到台东,本来骑行两天以来都遇到下雨,衣服鞋子都没干过,当天出门又下雨,但没办法,天气预报最近几天都有雨,硬着头皮也得走。一路南下,西太平洋的波涛拍打在陡峭的崖壁,感觉一不小心浪就要打到身上了,这种感觉也算别有一番风味吧。一路上途径许多原住民部落聚居区,多样的部落文化深深吸引了我,既然天公不作美,那就顺天公意,我慢慢骑,慢慢体会吧。路上雨渐渐停了,有很多部落原住民在路边卖烤飞鱼和飞鱼卵肠,看到飞鱼两字,《舌尖上的中国》在我脑海快速闪过,美味不可失,又是年三十,年年有“鱼”的传统不能丢啊,果断停下来尝尝。至今想起那美味仍口舌生津,后悔当时没有多吃点,没有买两条鱼干带回来。半干的飞鱼,用炭火慢烤,佐以胡椒和柠檬汁,搭配台湾米酒,那滋味……开开心心吃完飞鱼,换了一身干爽的衣服,没走多远车胎就被扎了,马路上车多不方便,赶紧打了气赶到一个观景平台换胎,好巧不巧的刚刚放晴不多久的天空这时又开始飘起了小雨,任我火速卸下行囊、换胎、装车,紧赶慢赶还是被雨淋了。一天湿了两次,真是物极必反,乐极生悲啊。就这样走走停停,天黑之前台东是到不了了,于是在离台东不远的一个叫都兰的小村子住了下来,也就是在这里,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台湾的年味。这一天,离家的我们相聚在客栈一起跨年,一起看“春晚”,一起吃“年夜饭”,一起放烟花……嗯,一切又美好起来了。
难以逃避的坏天气
冬季的台湾受东北季风影响,天气多变,又因南北之间横跨北回归线,两端的气候差异明显。北部多雨天,比较湿冷,南部多晴天,比较温暖。从北往南骑,刚开始几天都是雨,阳明山遇雨,苏花公路遇雨,花莲到台东还有雨,一路上就是被雨滋润过来的。然而有雨的滋养自然也少不了太阳的“关爱”,不然太阳公公心理不平衡了。前几天骑行,有时候上午天晴下午雨,一松懈没有做防晒,结果可想而知了,手臂被晒伤结结实实地脱了一层皮。这也告诫后来者,千万不要因为懒而害了自己,最好的防晒就是物理防晒,简单一遮,紫外线奈我何。再说风,由于是环岛,我是顺时针骑行,所以走东部海岸公路的时候还好,基本顺风,加上是刚开始骑行,体能好,风景好,骑行起来比较轻松。可是当从西海岸回台北的时候就又还回去了,一路4-6级逆风,还都是平原,拼了老命骑时速也只有10公里左右,把你磨得没脾气。自然的力量可不是我们渺小的人类可以抵御的,唯一能做的就是顺应她,利用她。其实,这也是骑行的乐趣所在。骑行如人生,起起落落、顺境逆境、有得有失,这才是“完整”而圆满的生活啊。所以西线骑行的有几天都夜骑了,因为晚上风小嘛。
当然,路上还有露营选址的问题,预定客栈的问题,寻找美食的问题,规划路线的问题,等等。一个人出行这些事情都需要自己解决,但也正因如此,锻炼了自己独自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生存能力。
人生中总有一些遗憾在昭示你,再来一趟吧。
环岛自由行,时间有限,想去的地方太多,想看的东西太多,错过的东西也就太多。天气原因留下的遗憾:翻越阳明山的时候大雾加雨,没能一览台北的好景色,没有看到牛奶湖;穿越苏花公路的时候,刚进入太鲁阁就开始下雨,结果清水断崖的界碑没有留意到就骑过了,到了太鲁阁雨奇大,想留下来玩一下都不行,冒着手机进水的风险拍张照还因为手机打湿了不工作,没能留下她的芳容……路线冲突留下的遗憾:环岛游两条线,一条是山线(1000公里左右),一条是海线(1200公里左右),虽然在路上尽可能将二者结合,但是鱼与熊掌不能兼得,还是错过很多想走的路线,花东纵谷,中横公路,横穿中部,太多路线没能去;想去阿里山坐坐小火车也因为同环岛路线冲突而错失……时间冲突留下的遗憾:想去玉山因为但回程时间所剩无几没能去,在九份想多停留一下由于晚上要到苏奥而距离太远必须出发……其实每一座城市都充满了历史与文化的底蕴,让我想要驻足停留,奈何时间有限,必须前行,留下诸多遗憾,催我再赴前程。
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去车店取车准备去机场,闲聊中和店员又聊起最初的话题――你是哪人?到哪去?几番对话后,他知道我是四川人。结果后来发生的对话让我至今久久不能忘怀。
“四川是不是有一个叫金什么堂的地方啊?”
我大吃一惊,一路走来,没有人对四川的印象超出过火锅和成都的,结果他竟然知道金堂,这可是成都的一个县,我的家乡啊。我惊讶得有点不知所措,“有,有,肯定有啊,我就是那的人,你怎么知道的?去过?一路上我问了很多人,不提醒他们,他们连成都是四川的都不知道。”
他回答说,“我爷爷是那的人,因为那段历史到了台湾。后来开放探亲他还带我爸爸回去过。”
“这样啊,那你没有跟着一起回去看看吗?”
“上一次他们回去的时候我还小,就没有一起去。我爷爷离开的时候也还很年轻,几十年过去了,亲戚渐渐的不熟悉了,后来就回去的少了。现在成都是不是已经发展得很好了,和台北一样吧,有地铁吗?”
“当然有了,都已经不知道建到几号线了,早就有了。大陆这几年发展很快的,你想回去看看吗?”
“会的,一定会的。”
这一点意外的惊喜给我的整个台湾之旅增加了一个格外美好的注脚。后来我们也聊了很多两岸的话题,所有我们追求的,寻找的血脉之源在一个小小的意外相遇之中被以这样的方式证实,也让我们对两岸的民间交流的产生了更强烈的信心的期待。两岸一家是事实,我们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字,共同的信仰,只希望两岸之间能加强沟通,增加互动,加深了解,也希望血脉至亲能早日团圆。
作者:陈科
美编:付汉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