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网站

学术 | “礼乐相济”――论崖城学宫的仪礼空间与建筑艺术

发布时间:2019-05-23浏览次数:0文章来源: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微信图片_20180519151949.jpg




大家都知道三亚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滨海风景旅游城市,但不一定知道这里有着中国最南端的孔庙――崖城学宫。作为海南南部的最高学府,曾培养过大量人才,在琼州教育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被称为“岭海巨儒”的明代进士钟芳父子三人,他们就得益于崖城学宫的教化。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崖州学宫。




一、崖城学宫的历史沿革


学宫又称孔庙、文庙,春秋鲁哀公十七年始建于孔子故里曲阜,最初是孔氏后人祭孔的家庙。唐朝开国伊始,高祖李渊便在京师国子监立孔庙,以此昭显儒学在王朝教化中的地位。唐贞观四年(630年),太宗进而下诏州县学皆立孔庙,奠定了将孔庙与地方官学相结合的体制传统。至宋代,文风更盛,“庙学合一”的体制在民间文庙建设中得以真正形成,孔庙与正统儒学教育的结合也日趋紧密。


据宋代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记载:“郑仲熊《重修大成殿记略》云:‘郡邑置夫子庙于学,以岁时释奠,盖自唐贞观以来,未之或改。我宋有天下因其制而损益之。’”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诏令天下儒学都要祭祀孔子。于是,从京师太学到各府州县之学,皆一律建起文庙,即使僻处南服尽境的崖州,也概莫能外。肇兴于南宋的崖州儒学与新建孔庙合二而一,称为学宫。由于地缘特殊性,其建筑形制、艺术价值在全国现存文庙建筑中占有比较特殊的地位。


崖城学宫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历经宋、元、明、清10余次迁建重修。其重修盛况时人皆有所记。如明成化年间丘�F记:“今而释奠之宫,弦诵之所,与中州等。”“凡学宫规制所当有者,咸一新之。”“规模宏敞,藻绘绚耀。”清乾隆年间陈腾泗记:“重屋飞檐,轩庑列戟。泮池星门,一准中州之制。”清道光年间张岳崧记:“华而不侈,质而有文,高敞深邃,咸式于制。”


现存学宫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迁建于今址。崖城学宫明伦堂伴居庙右,为“庙主学从”、“左庙右学”的格局, 体现了礼制的等级秩序。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科举遂废,学宫逐渐衰落,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升孔子为大祀,祭孔依然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方才休止。民国初年,崖城学宫曾改设“民众教育馆”,祭器乐器等文物存馆内。日寇侵崖时,学宫文物转移到乐东报温村,铜器铁器全被熔化,用于制造子弹枪械,其他文物亦下落不明。


20世纪60年至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风暴席卷全国,崖城学宫也未能幸免。现存大成殿、大成门、东西庑廊为清代遗构。大成门以前部分(礼门、义路、万仞宫墙、棂星门、泮池、泮桥、前东西庑廊)为近现代重建。这座实行国家祀典礼制的中国最南的州级孔庙,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2013年,经国务院批准,崖城学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1  崖城学宫棂星门与大成门


二、崖城学宫之“礼”


礼在建筑中最主要体现在规划或总体布局上。《礼记・曲礼下》说“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宗庙,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包含学宫在内的礼制建筑。中轴线是城市的脊梁,是传统城市布局决定“礼”序的准绳。


对于像崖州这样的州城来说,遵守“礼制”等级秩序在城区之内“择中”而立祠庙衙署(图2)。张岳崧《重修崖州学宫碑记》中记载:道光三年(1823年)由州绅孙子麟等出于重视风水与出人才的传统观念,“乃卜吉城中,居高居阳,据有形胜。”迁建于学正置地,坐北朝南,取鳌山(南山)为拱向。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开文明门于前,增尊经阁于后。崖城学宫沿中轴线对称布局,殿庑换新,雄伟壮观,五指山余脉方田岭作为少祖山,两侧的不黎岭和金鸡岭作为其左铺右弼,由南至北最终形成南山、文明门、崖城学宫、尊经阁、方田岭的城市山水景观轴线。


图2《崖州志》载地舆图



礼的本质是“序”,故“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在学宫建筑中十分强调中轴对称、突出尊卑的差别与和谐的秩序,纵向轴线的空间或序列发展、建筑单体主从分明。崖城学宫通过一系列仪礼流线的组织,配合空间文化氛围的营造,共同组成以大成殿为核心的文庙建筑群,展示了儒家以中为尊,富于理性秩序的文化内涵。在崖城学宫中如“德配天地”坊与“道冠古今”坊的对称、礼门和义路的对称、东庑和西庑的对称等。同时从万仞宫墙、棂星门、泮池、大成门至大成殿、崇圣祠的空间祭祀序列中,人们能够亲身感受和体验儒家文化的秩序。大成门中门除对历朝状元等拥有特殊身份的人物或特定祀典等情况开放外,一般情况下均处于封闭状态,普通人只能通过左右侧门(耳门)进出。儒家强调中正、伦理的文化观念再次通过仪礼流线的设计得以实现(详见图3、4、5)


图3 崖城学宫总平面图


图4 崖城学宫礼仪流线图


图5 崖城学宫整体剖面图


三、崖城学宫之“乐”


学宫建筑除了表现“礼”之规范秩序外还体现了“乐”之精神,在建筑群体布局、祭祀空间和活动中产生高雅的艺术境界。通过一系列塑造把“乐”直接作用于人的内心和情感,正如《礼记・孔子闲居》所说的“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


装饰小品的文化特征


学宫以万仞宫墙、棂星门、泮池等具有文化表征功能的建筑所构成,每处建筑小品皆可引经据典,有“籍”可寻,以书有“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的棂星门为核心,比喻孔子学问道德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万仞宫墙;


图6 棂星门


孔子提倡“学无止境”象征“学海”,以半圆水环之作为地方官学标志的泮池;寓意入泮登科、状元及第的“状元桥”泮桥,以及大成殿之“大成”取“孔子之谓集大成”(《孟子・万章下》)之意,礼门、义路体现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基本思想,明伦堂彰显的是让人“明人伦”、懂得儒家伦理道德之意等等均体现儒家思想的比德观。


图7 泮池、泮桥与大成门


图8 大成殿


这种给人以丰富联想、想象空间的表达运用了孔子的“诗可以兴”的理论,体现中国特有的表意空间文化,也正是建筑理论家、人类学家拉普卜特(A.Rapoport)提出的建成环境的“高层次”意义表达,认为通常只有在传统文化深厚的社会中才可能出现,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提出“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明而未融,故发注而后见也”。即以艺术的形象感染教育人,其目的是感发人的心灵,使人乐于行仁,如孔安国注为“引譬连类”,以此来营造出了儒家伦理精神和审美文化的空间。


崖城学宫的建筑装饰还体现特定地域文化的表达。大成殿正脊、垂脊和戗脊的端部均为卷草饰,其与崖州沿海文化有关,是以水草为母本抽象出来的装饰图案。大成殿内置宋代莲花石雕柱础支撑十二根金柱,殿内梁头雕刻精致的云雷纹饰浮雕,瓜柱雕成麒麟饰纹等富有吉祥的意义。建筑的前檐木雕装饰、石檐柱、砖雕花窗,所表现出雕刻技法也具有较高的技艺水平,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文化传统和文物内涵。


祀典乐舞的和谐之美

崖城学宫作为祭孔和传承礼乐之制的地方,在祭祀大典中配以乐舞,是祀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所谓“凡音(乐)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因此大成殿殿前设宽大的佾台,以举行隆重的祀典大典及乐舞仪式。乐舞又分为堂上、堂下两组,以大成殿殿身门为界,堂上乐主要位于大成殿的前廊空间部分,堂下乐则分布于佾台两侧。佾台中间是佾舞。乾隆七年(1742年),崖城学宫舞用六佾,佾生三十六人,左右各十八人。光绪年间,舞用八佾。



图9 崖城学宫大成殿当心间剖面空间示意图


图10 崖城学宫大成殿祭祀流线平面图


随着祭祀开始,司仪唱诵:“迎神,奏迎神乐。”乐队奏乐。首迎神,末彻馔、送神只用乐,“初献”、“亚献”、“终献”三章,随乐声逐字而舞,赞引官引导主祭官以及陪祭官、分献官循序行立拜跪,辞受取与,左萦右拂,进退朝揖,俱欲肃�t俨恪,动容周旋,无不中礼。孔子提倡的礼乐之制,在这是通过仪式与空间的强化,来启诱情感、希冀未来。


试想在如此隆重的乐舞仪式面前,再面对孔子圣像、加之四配十二哲先儒,皇帝御书的“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德齐帱载”、“圣集大成”楹联匾额,殿内装饰器物等所营造出的祭祀空间,置身其中怎不会感受到了儒家教育殿堂的庄严与神圣。可以说祀典仪式通过礼乐实施和仪礼空间塑造,实现了对个体情感的陶冶和群体情感的感染。难怪梁漱溟不禁赞道:“这样郑重的做法,使轻浮虚飘的人生,凭空添了千钧的重量,意味绵绵,维系得十分牢韧!”


图11 崖城学宫祭祀孔子诞辰2567年现场照片


结语

崖城历代庶民百姓依托崖城孔庙,尊孔崇儒,兴学敷教,仁风和畅,善俗日兴,贤才辈出,古崖州因之享“海外邹鲁”之誉。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崖城学宫为代表的地方孔庙建筑群作为高度浓缩的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产物,深刻地反映了礼乐文化的核心精神,实现了外在令人精神愉悦的感性形式与内在的伦理道德的理性要求的和谐统一 ,达到了礼乐相济,以和为美的境界。

建筑作为人类物质、精神文明的综合载体,其文化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在当代纷繁复杂的建筑艺术思潮之中,徒有其形而失神的建筑比比皆是,反观崖城学宫传统建筑群的建筑空间与礼乐文化紧密相连的关系,再次说明建筑群体的和谐组合,建筑文化与环境塑造对于人之精神的影响是永恒的话题。中国传统的“礼乐”审美理想在建筑空间中的营造与运用,对于丰富今天的建筑文化仍有其积极的意义。


特别感谢孙建平馆长提供的珍贵活动照片


END



来源:南海地域建筑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美编:王彦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