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网站

王海明:做学问是一种享受

发布时间:2019-08-27浏览次数:0文章来源: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低调,谦和,平易近人,应该是这位教授给人的第一印象。


热衷学术,潜心写作,惜时如金,则是采访之后印象最深的一点。


而在采访过程中,他把“做学问”比作“捡大粪”,让人惊异之余又忍俊不禁。


谈及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师生,他直接表示“和北京大学没有多少不同”。

他是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王海明教授 

▲▲▲▲▲

微信图片_20190907201132.jpg

王海明教授(左)和陆丹校长


王海明现为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国家治理研究院教授;1950年生,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人;1984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7年获哲学硕士学位;1993年调入北京大学,历任哲学系教授和伦理学教研室主任以及北京大学应用伦理学中心秘书长和当代企业文化研究所副所长;2013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退休后,被聘为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

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与文化月刊》(台北)、《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等刊物发表伦理学与国家学以及中国学论文300余篇;仅在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新伦理学》、《人性论》、《公正与人道》、《理想国家》、《伦理学方法》、《新伦理学原理》等8部11本学术专著,其中《新伦理学原理》获得海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独自撰写如下6本教材:

1《伦理学原理》(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国家学原理》(通选课教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

3《名家通识讲座书系:道德哲学原理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4《名校名师名课系列:伦理学与人生》(复旦大学教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5《伦理学导论》(复旦大学教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6《写给中学生的伦理学》(中学生学科基础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7《美德伦理学》(与孙英合著,北京大学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


王海明教授最被大众熟知的一本著作,当属《新伦理学》,这部历时22年写就的180万字著作,饱含着他的心血。


回望这本书的最初缘起,其思想萌芽可追述到王教授的少年时期。王教授说,曾经由于父亲的收入养不活六个儿女,自己和兄妹只能顶着烈日种地。某次劳作间,他问二哥“怎样才能逃此苦海,求得富贵?”二哥回答“唯有读书。岂不闻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闻?”于是他便刻苦读书。但没过多久,全国开始了对成名成家、个人奋斗的大批判。在个人追求和“公”字化运动中,他开始感到困惑和悲哀,开始对“人能否无私?目的利己而手段利人是否不道德?”等问题进行思索,从此沉溺于伦理学研究之中。但是他很快意识到,不懂哲学,不知原因、结果、偶然、必然、本质、规律为何,便无法研究伦理学。于是他又潜心哲学,到1983年,经过14年时间,七易其稿,完成了80余万字的《新哲学》,其中有10余万字是道德哲学,1984年,他考上研究生,便在这10万字的基础上,开始撰写《新伦理学》。


在思考伦理学的过程中,王海明陷入了高度的痴迷中,这样“行也思睡也思、食也思病也思、乐也思悲也思”的过程一直持续到1993年9月,接近完成《新伦理学要义》时,他的身体也垮了,在病床上一直坚持到1994年1月,才在病床上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1994年2月,身体一经康复,他便潜心系统发挥、论证、增删、修正该书的“科学的伦理学”部分,就这样一直坚持到2000年,终于完成了这部《新伦理学》,至此,这部书已经写了整整16年。


可是,当清样出来,在回顾校对过程中,他又发现了该书中的简单、粗疏和不充实之处,于是又从第一页开始修改、增删、重写。又是整整6个春秋过去,2007年,这本《新伦理学》的修订版才交付商务印书馆。

   

王海明教授说,这22年,他几乎谢绝了一切社会交际和亲朋往来,只做三件事: 写作、锻炼、讲课 。这样单纯简单的生活,造就了这部著作。而当记者询问在这22年间是否感觉到寂寞时,王教授大笑。 他说:“这个状态并不寂寞,和古人对话,和思想家对话,怎么会寂寞呢?”他说搞学问是一种享受,从来没觉得苦过,因为“思维的享受是最高的享受”。



▲▲▲▲▲


记者请教王教授,要如何才能进入这种以学问为享受的境界?北大学生在这方面是否做的更好?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的诸多学子,又如何将他们培养成热爱学术的人呢?

王教授给出的答案是出人意料的。他直白的表示,他在北大从教20年,教过的通选课的学生可能是最多的,500人的大课堂,实际选课肯定要超。但是,他说,北大学生并不像你想的那样,天生就热爱学问,追求学术。可以说,北大学生热爱学问的学生比例和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热爱学问的学生比例是差不多的,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的学生和北大的学生比也没有多大差别。他说,考进什么高校并不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有为的关键。他举例道,一名学者曾列了两个名单, 一个是历代状元, 到后世这个名单上的几乎所有人并不为人所知。另一个名单最多是个秀才,绝大多数名落孙山,但这个名单里包括黄宗羲、洪秀全和袁世凯等赫赫有名的人物。他还举例说,现代也有人统计中国历届高考状元,就业后也几乎全都默默无闻。因此,他强调,北大学生和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的学生,从长远前途看,实际上没什么太大差别。他告诉记者:“我也接触了很多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的学生,他们很优秀。”

王教授还补充说,他来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以后,也看到了很多和北大老师们一样优秀的老师,如王宏海、朱国昌、王志强等等。这些老师对待学问的态度和追求学术的精神,即使放在北大也是一流的。他说,“我相信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一定能产生最伟大的思想家。”

在王教授的动议下,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成立国家治理研究院,陆丹校长任院长,出版国家治理丛书,汇集俞可平、赵汀阳、丁学良等大师著作,使其发挥智库治理服务功能,开展国家和地方治理研究、地方产业研究,承担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相关研究和咨询服务,相关研究成果在新华社《内部参考》《教育部简报(高校智库专刊)》《世界问题研究》上刊发,供中央和中央部委领导人参阅。

微信图片_20190907201138.jpg

学校国家治理研究院科研著述丰富与商务印书馆合作出版“国家治理丛书”高水平学术著作50部等

王教授认为,爱学问这件事,无论对于北大学生还是对于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学子来说,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个是天赋因素,但这个因素在哪个学校占比都差不多,所以后天因素的作用就显现了出来。在后天因素中,强迫性的接触,进而培养兴趣,是让同学们“爱上学问”的重要方式。王教授笑称,有一个不那么恰当的比方却恰恰能说明这个问题。他告诉记者,自己年轻时候,受父母之命去捡大粪,弟兄们都觉得是件丢人的事。毕竟这个活儿有谁能喜欢呢?但是做的时间长了,多了,自己竟然也慢慢的爱上了这件事,看到就想去捡,有一天甚至到了不按时回家吃饭的地步。王教授说,做学问,至少比捡大粪有意思吧?兴趣是需要培养的,你总接触一个东西,慢慢的就会习惯,就会喜欢。他说,现在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抓科研、抓学术,搞读书活动,其实都是这样的逻辑,先让老师同学们半强迫的去做学问,慢慢的养成习惯,就会变成自觉自愿的行为,学校会形成爱学术的氛围,进而形成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的学术共同体。
王教授说,学术共同体虽然是个现代词汇,但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中算得上古已有之。古代文人集会,如王羲之兰亭集会,就是学者之间彼此交流的一种体现。西方也同样如此。学者也是社会动物,需要彼此交流,才能互相激励,取长补短,可以说,两个以上的人因一定学术联系结合而成的一个社会群体,就是学术共同体。当问及学术共同体是否需要有相同的价值观念时,王教授则以其哲学家的睿智告诉记者,他认为:“所谓共同的价值观就是要各自不同。” 他解释说,在学术上,要有一种宽容的精神。越是不同的思想在一起碰撞,才能百花齐放。真理未必站在多数人一边,也未必掌握在权威手中。在学术交流中,千万不要强加于人,不要自以为是,人要有不同的见解,要和而不同。要追求的是独创性和创新,不要过于苛刻,不要盲从主流。他还提醒道,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最富有创新,因此不要盲目崇尚权威,要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
▲▲▲▲▲

王教授的上述观点,在他教过的学生中得到了证实。

法社学院心理学专业的程嘉雪同学告诉记者,她曾在《伦理学》课堂上就一个问题和王教授进行过一节课时长的争论,到最后谁也没有说服谁。当时,程嘉雪的观点遭到了很多社会科学方向的同学的反对,而下课后却被王教授留下来,安慰她观点不同是很正常的事情,甚至举例说那些伟人的观点在最初之际也曾遭遇过很大的反对,以此来鼓励她要坚强。程嘉雪说,这是第一次有人面对面告诉她这些观点,让她对自己的价值观更加坚固,她说:“我相信老师下课时对我说的那些话不是客套的安慰一个和自己观点相左的学生来彰显自己的胸怀,我认为这真的是非常优秀的教师品质,是任何教学技巧都比不了的。”

微信图片_20190907201143.jpg
王海明教授在2017年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教师表彰大会上获“特别贡献奖”

对于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王教授感情很深。他从著书立说的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寄语年轻学子,无非希望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的年轻人们在学术之路上走的更远更好。在采访尾声,王教授对记者说:“我几乎从来不接受采访,你是例外。因为我还有一部大部头要写,时间太紧,我怕有生之年留下遗憾。”

(注:为节约采访时间,部分内容来源于王教授网页)
(完)


附:周文彰教授读王海明《国家学》有感 


 作者简介

▲▲▲▲▲

微信图片_20190907201149.jpg


周文彰,笔名弘陶,1953年生,汉族,江苏宝应人,1985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海南省宣传部长、省委常委和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现为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及行政文化委员会会长。第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主要研究领域:认识论、经济特区、干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主要著作:《狡黠的心灵�D�D主体认识图式概论》、《从历史走向现实――周文彰哲学文集》、《绿岛傻想》、《并非傻想》、《特区导论》、《跨世纪的抉择�D�D经济特区二次创业》、《总想有新意》、《效果是硬道理》、《凡事要下功夫》、《撞钟就要撞响》、《好人不一定是好官,好官必须是好人》、《为民务实清廉――做官做事做人60讲》、《再造生活――书法价值的当代体验》、《周文彰诗词选》。主要译著:《康德》、《理由与求知》、《当代认识论导论》。主编著作:《国际惯例书库》、《当代国际惯例丛书》、《海南历史文化大系》、《书法研究博士文库》、《行政学院培训用书》等。

王海明:一个痴迷于著书立说的学者

――周文彰

▲▲▲▲▲


当我拿到王海明教授送来的新著《国家学》,我惊得说不出话来。上、中、下三大卷,百余万字,捧在手上,沉甸甸的。不是因为书的重量,而是因为书的分量。又是一部巨著啊,要耗去他多少时间和心血!


我至今还记得几年前拿到他的《新伦理学》的情景:同样的惊讶,伴随着由衷的钦佩。从我1985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认识王海明起,他就苦读冥思伦理学。后来到了海南大学,新成立的经济特区的商海大潮、灯红酒绿,丝毫没有影响他痴情地读书写书。调入北京大学后更加如此,冷板凳上经年跳动着一颗炽热的学术之心,他无日不读,无日不写。多年辛劳,终成正果,皇皇巨著《新伦理学》横空出世。我读了读,语言通俗顺畅,思想清新自然,一切引人入胜。我十分赞同《炎黄春秋》主编吴思对王海明《新伦理学》的评价:“我觉得比较好的是王海明的《新伦理学》。这本书对一些最抽象的问题,如什么叫正义,什么叫善,作者的解释非常深入,和我以前看到的一些西方大哲学家谈到的都不一样。”(《新京报》,2010年9月5日)


微信图片_20190907201154.jpg

虽是同学,我和海明各忙各的,平时联系很少。难得说好的一次聚会,他居然不来,让妻子和女儿代表他,让我觉得他有点怪。后来读了他的自序才知道,他在痴迷般地写书。在他身上,写书不是手段,而是目的。他的人生目的与意义,似乎就是著书立说,具体地说,就是为了写作《新伦理学》和《国家学》。从1968年4月起,45年来,他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吝啬鬼:吝啬的是时间而不是金钱。这16425个日日夜夜,他几乎谢绝一切社会交际和亲朋往来而只做四件事:著书立说、锻炼身体、睡觉和应付工作。如此独往独来,使他招致很多误解,包括我的误解,但依然我行我素,惜时如金,无论如何也要将一切时间都尽可能用到写作上来。这就是王海明。

《新伦理学》带给我的惊讶还没有完全褪尽,《国家学》的惊讶更深深地撞击着我。一个人,一生写成《新伦理学》这样的巨著已属难得,刚过几年,比《新伦理学》更厚重的《国家学》又问世了。更何况,话题本身的重大和难度都超过了伦理学。王海明竟然说得同样通俗流畅,充满新意。
该书的理论源头是一些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每个论点几乎无不引证他们;可是,该书却又与他们“谈到的都不一样”。为什么?因为作者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说的是他自己的话,阐述的是他自己的思想。换言之,他的研究具有原创性。试举几例:







《国家学》说:

1、“国家亦即阶级压迫工具”的定义,是将“国家与最高权力及其管理组织”等同起来的现代西方主流定义在阶级社会的推演。

2、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误将民主(所有公民执掌最高权力)与民主的实现途径(按照多数公民的意志进行统治)等同起来,进而误以为民主是多数人执掌最高权力。

3、协商民主是为解决民主最深刻的本性(民主是所有公民平等执掌最高权力的政体)与民主唯一实现途径(多数裁定原则)矛盾而诞生,是多数派与少数派平等协商从而共同执掌最高权力的民主。

4、一个国家究竟实行何种经济形态,具有历史必然性;但实行何种政体,则完全是偶然任意的。

5、等价交换是自由竞争的价格规律;不等价交换是垄断的价格规律。

6、阶级是人们因权力――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垄断而分成的不同群体。

7、国家制度终极价值标准(增减每个人利益总量)和根本价值标准(公正与平等)以及最高价值标准(人道和自由)是衡量国家制度好坏的标准:符合这些标准的国家制度,无论有多少缺点,都是好国家制度;违背这些标准的国家制度,无论有多少优点,都是坏国家制度。如此等等,列举百条亦不难!这些观点,读者不一定都会同意,但都会承认,《国家学》的观点和论证,跟别人的都不一样。


这种不一样,是王海明40多年潜心思考和研究的结果。这一点的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差不多他所提出的每一种观点和论证,都是从先哲的思想出发的,都有先哲论述的引证:《国家学》恐怕是古今中外引证最多的著作之一。因此,他并不是自言自语、独发奇想;而是如冯友兰和牛顿所言,是“接着讲”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接着先哲的话讲下来的:这就使他跟“别人的都不一样”的观点和论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更何况,他“接着讲”的这百余万字,在我看来,确实说清楚了自苏格拉底和孔子以来一直争论不休之一系列难题。


我写本文的用意,不是评介王海明任何一本书。我所推崇的,是王海明的学术精神。他执着而勤勉。执着,使他咬定青山不放松,紧盯目标不动摇;这一咬一盯,就是45年。45年,对许多人来说,奋斗、拼搏可能不止,但不换频道、不改初衷、不移目标,年年岁岁、日日夜夜,始终只为写作两本书,却是少之又少。勤勉,使他几乎成了一架有节奏的机器,每天机械刻板地重复同一组动作:写作、健身、应付工作、睡觉,舍不得为任何其他事情分心费时,而且45年如一日。对此,我除了感叹,还是感叹:这样的学者,难得啊,难得!


正因为难得,这样的人就显得有些不合群,甚至有些怪癖。若干年前,我听江苏的朋友告诉我,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任彦申调任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后,在一次会议上说:凡是奇才,必有怪癖!进而他呼吁大家包容支持奇才。几句话说得全场知识分子宽慰而振奋,并乐于把这句话作为名言来传播。我猜想,作为北京大学学者的王海明一定是很幸运的。


中国十分需要像海明这样的学者,十分需要像《国家学》和《新伦理学》这样的学术著作。













采访 | 澄   秋

美编 | 付汉发

图源 | 星空体育·(China)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文章转自:天涯华文(2017年第3期 总第18期)



推荐阅读